「我家孩子總喜歡打人,而且打的還很疼,有時候感覺他把我仇人一樣,我好委屈卻又不知道怎麼辦……」
最近我發現很多媽媽都有類似的經歷,「不是說好麻煩的2歲嗎?怎麼剛1歲就開始折騰人?」甚至不少媽媽懷疑:
其實是你錯怪TA了!
愛「打人」的孩子並不是壞孩子,但如果想要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慣著孩子或者粗暴的制止都是不對的。
為什麼
孩子 愛「打人」?
◆ 對世界的探索
我們常說的「三翻六坐,七坐八爬」是寶寶動作發育的一個過程。
孩子1歲以後,大動作和精細動作會更進一步。
寶寶有 扔東西、敲打玩具、抓臉、甚至打人等攻擊性的行為, 是寶寶生理發育、認識因果關係、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徑。
有時候孩子啪的一聲拍你臉上然後笑得很開心,孩子只是覺得「咦?拍媽媽的臉和拍玩具小熊發出的聲音怎麼不一樣呢?」
◆ 表達情感的獨特方式
第一次當寶寶,他們對世界的認知跟我們的完全不一樣。
他們認為「打人」這個動作沒啥不對的,甚至有的寶寶會通過拍你兩下、踢你兩腳、咬你兩口來表達「愛意」。
◆ 被壞「偶像」帶歪
小孩子不僅有無限的創造力,還擁有超強模仿能力。
據現代心理學家研究:孩子的動作發展和認知發展有相互促進的作用,所以孩子做什麼和他們日常接觸的人和事物都有很強的聯繫。
有的孩子特別喜歡看小豬佩奇,經常會在外面踩水坑;有的孩子喜歡汪汪隊長,也會模仿著當熱心救援小市民,還有的孩子喜歡熊大熊二,整天欺負「光頭強」。
但離他們最近的「偶像」無疑是父母,當你抱怨孩子「打人」的時候,一定要想想是不是自己做了不好的示范呢?
◆ 博取關注的方式
寶寶通常會用哭來表示自己不舒服,餓了、拉了都會哭,但大多孩子會用摔東西、打人、大叫等方式來博取大人更多的關注。
可能你忙于工作陪伴他的時間越來越少,也可能你整天抱著手機冷落了他,孩子會覺得得不到你的注意和關愛。
但當他摔東西、打人、尖叫的時候你會立馬過來制止他,對于他來說就是「只要我這樣做,爸爸媽媽就會過來……」
怎樣才能讓孩子
不「打人」?
「以暴制暴」是絕對不推薦的,慣著孩子也不可取!
◆ 不回應才是最好的回應
有的孩子愛「打人」完全是因為覺得你的回應有趣,這個時候你批評他或者凶他反而會讓他覺得這個動作更有趣。
這個時候父母最好的回應就是不回應,讓他知道即使「打人」、「尖叫」也不會有什麼不一樣,如果每一次都得不到回應,時間久了他自己就對這件事沒有興趣了。
◆ 正向引導遠比批評有用
前面說到寶寶的一些動作是[生·理·需·求],所以我們一味制止他並不是最好的辦法,但也不能由著他「自由生長」。
可以在他打人的時候告訴他這樣是不對的,或者讓他自己嘗試感受世界。
例如當他打到桌子上時知道痛他就不打桌子了,也可以給寶寶示范如何表達對小朋友的喜歡,例如拉把手,拍拍肩,抱抱胳膊等。
可以選擇適合嬰幼兒的繪本或者漫畫,如《猜猜我是誰?》、《鼠小弟的小背心》……注意一定不要有暴力情節哦。
平時注意鼓勵孩子運動,當他在家裡跑累了或者玩累了就沒精力再打來打去了。
◆ 以身作則當個好「偶像」
爸爸媽媽的言行是影響寶寶性格養成的重要因素。
你喜歡罵人他也喜歡罵人,你有家暴傾向他也有一學一覺得「打人」沒什麼不對。所以想要寶寶改掉「打人」的壞習慣大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當你是個溫和有耐心的人時,孩子也一樣。
◆ 大方表達「我愛你」
當代很多新手父母帶娃時總是手機不離身,但陪伴不是陪著就好的。
陪伴是要不斷地鼓勵孩子成長,幫他一起解決成長路上的問題。
當他沒有搭好積木想摔東西時,要及時鼓勵他教他怎麼可以做得更好;當他學會正確表達對朋友的好感時,誇他:「你做的真棒……」
不要吝嗇你的誇獎,在行動裡表達對孩子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