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規范寫字姿勢,書面語的表述是,要保持 「一尺、一拳、一寸」。
即:眼睛與書本距離應約為一尺,胸前與課桌距離應約為一拳,握筆的手指與筆尖距離應約為一寸。 如下圖:

隨著教育的深入發展,拿筆姿勢和我們成長的時代不同,它變得有了自己的講究。 筆和手的關係:筆頭靠著中指第一關節中點處→食、拇指相對輕觸或微分→兩指均彎曲二段→筆桿針靠食指根部→勿靠虎口底部→小指末端、手腕根部作貼紙面→掌心空,手指不可貼掌。 如果沒有標識圖,我可能看不懂,文字要表述的全部內容。 我們會誤以為,正確拿筆非常的簡單,就是按要求做事。殊不知拿筆簡單, 拿筆寫字確實一個大工程。 《理解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一書,在第八章身體和運動發展,詳細講了書寫。 所以在孩子掌握書寫前, 我們更應該關注他的精細動作是否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和持續性的訓練。 比如一歲左右,允許他用指尖去摳「洞洞」,撿頭髮絲,撿細小物品; 四五歲多允許他使用剪刀剪紙、玩黏土做造型、操控魔力沙等來發展手指的靈活性。 當然,除了玩的工具,我們還要考慮: 孩子在書寫能力獲得前,是否給孩子準備了適宜的書寫工具? 他們自己的書桌上,有大量的筆——簽字筆、馬克筆、彩筆、蠟筆、彩鉛,彩筆有大中小三種筆型。 個人建議, 娃在步入正式書寫前,先培養對筆的掌控,然後愛上自己「畫」線條的動作。 你是否也感覺到了,看似簡單的一個拿筆動作,要順利完成,其實是一場「浩大的思維與動作結合的工程」。 我們很早就發現孩子拿筆錯誤,一直在糾正它,但一兩年過去了,孩子沒有半點要改的跡象。 見過太多父母,糾正孩子拿筆,行為語氣簡單粗暴,給大腦設定的程式好像就是:先批評,再指責,最後監督整改。 「給你說了多少遍了,拿筆錯了!」
「你豬腦子嗎?一天兩天想什麼呢?拿筆姿勢不對,讓你改,你就是不改,對吧?」
「我怎麼生了這麼一個蠢蛋,一直給你說拿筆不對,拿筆不對,你死腦筋呀,真是要被你氣死!」 最終陷入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孩子卻死不悔改的境地。 批評又指責,公司管理員工相當有用,因為都是成年人,服從管理可以保住工作,不服從管理就被辭退。 可娃不一樣,你沒辦法讓他「滾蛋」,除非他自己想離開,但話又說回來,孩子當真要離家出走,對于父母來說,那將是更大的傷害。 我個人總結出了一條小道理:面對求學路上的孩子,我和他抬頭不見低頭見,真遇到事了,先給他三分薄面。 把正確握筆和正確坐姿列印出來,放在書桌的正中間,他抬頭就能看見。 剛開始那會,因為他不知道怎樣才能正確發力,字寫得歪歪扭扭的,我下意識 不對字做評價,而是強調,他會拿筆了,鼓勵他繼續: 「呀,好厲害,我家寶寶學會正確拿筆了。兒子,媽媽真的佩服你,你比媽媽想象中厲害好多。可以想象,明天你應該可以做得更好。」 特別說一下,孩子如果已經小學,我們去糾正的時間, 儘量不是完成學校作業的時間。 其中緣由:完成學校作業,老師有要求書寫一定要工整。剛學正確拿筆,是做不到書寫工整的,父母要察覺事實,為孩子考慮實際,降低書寫難度。 書寫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拿筆正確,字寫得又快又規范。 按照我家哥哥的突破來看, 第一步是拿筆,各種找知覺,再去寫規范字,最後慢慢提高寫字速度。 所以 最開始糾正,不是看他寫得好不好,而是看他用正確的拿筆姿勢寫了多長時間。 比如第一天5分鐘,第二天6分鐘,第三天6分鐘,第四天10分鐘,這都是進步的表現。 孩子會拿筆寫字保持十分鐘,或者十分鐘以上,我們的提醒方式應該是間接提醒。 發現哥哥拿筆不正確,慢慢走到孩子身邊,靜靜地觀察一小會,然後敲一敲桌子。 他抬頭看我的時,我用手把他的視線引到列印的拿筆圖片上。他會看一眼圖片,下意識就會自己調整。 
書寫規范不僅僅是手靈活,肌肉協調,同時也需要調動認知。 孩子必須感覺字相似,筆劃順序,大小各異,以及字的方向有變,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掌握書寫。